2011年,英国媒体人布莱恩·萨尔特迎来自己在中东的第8个年头。作为电视主播,他彼时供职于沙特阿拉伯的一家电视台,还曾在迪拜、阿布扎比等地工作,此前,他在英国BBC从事了18年之久的媒体工作。正是在这一年,他因为拜访好友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对中国“一见钟情”的他决心要来这里生活。
来到中国后,萨尔特先后在《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工作,直到今年4月才离开中国前往菲律宾开始“新探险”。萨尔特用“震惊”形容他与中国的首次相遇。“我完全没有想到中国会是如此现代的一个国家。城市建设得很好,地铁系统在那时就已经比伦敦好很多,通过‘地铁通’等APP人们可以轻松地查到自己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移动支付技术也相当成熟,比我去过的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先进。虽然在一些外国人不常出现的地方,中国人常常会对我表示好奇,但都非常友好。”萨尔特说。
“回想在中国度过的7年,我常常会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时光。”萨尔特说,“在中国,你总是能够发现新鲜事物,即使在这里工作生活了7年,我几乎每周还会有新发现。在我去过的国家中,中国有着最多值得一看又令人享受的事物,这个国家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都是我来到这里前未曾想到的。”
在萨尔特看来,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在接收外国文化,更多的是用包容的态度,将这些外来文化融入到中国式的发展模式中。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往世界各地旅游,也让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这一切都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动力。
遗憾的是,据萨尔特介绍,在英国,并没有太多人真正了解中国,大多数人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转变。然而,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在老一辈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在萨尔特看来,互联网是打破这种隔阂的最好介质。在北京生活的7年间,萨尔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工作之余拿着一张北京地图,踏上任意一辆公交车,在终点站下车,去一些他未曾去过的地方。“人们得知我是英国人后,总会跟我聊起甲壳虫、曼联,这让我感到很羞愧,更加想要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于是,萨尔特开始借助互联网了解他所在的这个国家和城市。其间,萨尔特发现很多有关中国旅游和文化的网站里充满了错误的信息。“这也是我最初开始写个人博客的原因——希望将我真正去到的地方正确地记录下来。没想到,博客竟然受到很多网友的喜欢和关注。”萨尔特说。
萨尔特的博客记录了自己每周去过的“冷门景点”。“北京有150多座博物馆,其中很多都是外国人未曾听说过的。比如,北京有3座铁道博物馆、2座汽车博物馆、3座飞机博物馆(很快就会增加到4座)……现在,我应该比很多北京人都要了解北京。”萨尔特笑言。今年底,萨尔特计划将这些博客集结成电子书,让更多人了解不为人知的北京文化。此外,他还在撰写另一部有关北京地铁艺术的电子书。“我发现我的很多朋友对北京地铁里的艺术作品全然不了解,为了写这本书,我去了北京地铁系统的每一站,拍摄了所有艺术作品,其中一些真的非常棒!”萨尔特说。
“离开以后,我非常想念中国,在中国我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也会常常劝说我的外国朋友放下自己的偏见,一定要亲自去中国看看。”萨尔特说,“只要来到这里 没有人会不喜欢中国。”
相关链接:
>英国移民制度即将改革
>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居民人数增多
>意大利新联合政府宣誓就职